一登一陟一回顾 ——我和于漪老师的故事
发布日期:2020-04-17 09:10:53   作者:育秀幼儿园   

                                                                                                                       育秀幼儿园:魏明

寒假,我仔细阅读了金正扬编著的《教坛风云》一书。这是一部纪实性采访实录,作者以一个记者的教育视野,从不同的侧面,或专访一位位教育大家,聆听他们对教育的真知灼见,或直接走进名师课堂,以生动的文笔,形象而准确地再现名师的教学艺术和风采。其中,关于描述人民教育家于漪老师1979年执教杨朔的《茶花赋》的课堂情景让我久久不能忘怀。

问渠哪得清如许

她是这样娓娓动听地引入课文的:“今天,我们学习《茶花赋》,作者杨朔。这篇文章发表于1961年。这篇散文是一首歌颂伟大祖国的赞歌。祖国,一提起这神圣的字眼,崇敬、热爱、自豪这些美好的感情就会充盈着我们的胸际。我们伟大的祖国有五千年的古老文明史,有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辽阔土地,有许多令人神往的名山大川,还有勤劳勇敢的各族人民。每当提起这些,我们的心中就涌起热爱祖国的感情来,可是要我们拿起笔来写的时候,有的同学就写不出了。有的同学就问,祖国那么大,怎么表达?同学们的问话很有道理。对于这样一个主题,怎样才能表达得具体形象,而且能写出新意呢?杨朔的《茶花赋》就在这方面给了我们与众不同的感受。”于漪老师这不同寻常的导语立即唤起了大家学习新课的浓厚兴趣,碰撞出新的思想火花。

杨浦中学有一位老师从1976年开始,陆续随堂听了于漪老师3000多节语文课,让她感受最深的是,于漪老师从不重复自己,即使是同一篇课文教第二、第三遍,也绝不重复。

课上得如此之“活”,如此之“有效”,原因何在?我反复琢磨,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于漪老师的“反思功夫”。于漪老师每教完一篇课文,哪怕再忙,总要抽点时间,及时地写“得”与“失”。在她的自传《岁月如歌》中写道:“课有时上的很顺,学生全神贯注,或神采飞扬,课上气氛和谐活跃,自己的心情舒畅;有时课上毛了,疙疙瘩瘩,学生或无精打采,或迷惑不解,课堂气氛呆滞,自己也惘然若有所失。为何会出现迥然不同的情况?其中必有原因,所以,“反思”是于漪老师产生源源不断想法的思想源泉。

山重水复疑无路

说到反思,我就回想起刚工作时,想靠着一腔热情走近孩子们的内心,努力地追求着所谓的“整合”课程,却总是呈现出“自说自话”独角戏的课堂效果。

记得有一次,我上了一节《有趣的根》教研活动。为了激发孩子们对根的探索兴趣,我在课前做了许多自认为很有用的工作,比如,准备了足够数量的盆子装满了土,种上了各种有根须的植物,有蔬菜、有绿植。在课堂上,我让孩子们动手拔一拔,仔细观察破土而出的植物根须。结果,孩子的手上、桌上、地上,全都是泥土,孩子们顿时乱成一团。任凭我怎么说,他们都似乎对洒落的泥土更感兴趣,急得我一身汗。十多年多去了,我不记得怎么信心满满地开始的,但我却永远记得是怎么草草结束的。

活动结束后,我沮丧无比,“我以为的孩子”和“孩子本来的样子”之间存在着天壤之别。我想起了于漪老师说:“不管教学效果如何,都要认真静思回味,寻求答案。”就好比南宋诗人杨万里的诗句:“一登一陟一回顾”。也就是说,走一步要上升一步,并回头看一看,纠正错误和不足,以便下一步走得更坚定稳当。

于是,我不再将问题归结为内容太难、孩子的常规太差、幼儿的发展水平差异等。而是在分析原因时去“伪”存“真”,才能“柳暗花明”,真正从自身找原因,努力寻找解决策略。老师准备的“根”终究不是孩子寻来的“根”。过多花里胡哨的东西分散了孩子仅有的注意力,自然就不能激发他们探索、交流的兴趣。反思后发现原来自己的儿童观还停留在书本上,根本没把他们看作能够独立学习的主体。

如今,我依然遵循着一登一陟一回顾”的原则,从不把活动效果归结于孩子们的配合,而是考虑活动设计是否符合孩子的需要和兴趣?提供的材料是否适宜?关键提问能否激发孩子的经验分享与深度思考?不断从自己身上寻找突破口。

不畏浮云遮望眼

十五年过去了,我耳边一直响着于漪老师对教师角色定位的回答:“教师,首先必须清醒地意识到自己应该努力争取做一个教育家。”这跟自己当初的梦想——做一个研究型的教师不谋而合。于是,我慢慢觉得专业知识固然重要,但“教育家”更注重的就是“目中有人”,所以要想做一个幼儿教育家,每时每刻都要做到“眼里有孩子”。

所以我更加努力地散发出自己的光和热,让孩子们感受到爱与温暖。包容孩子可能无法让人接受的地方,发现每一个孩子独有的亮点,跟孩子进行心与心的交流,看到孩子的兴趣、需要、问题,能够对孩子现在所处的状况、水平有所评估,理解了他,然后再来思考如何去给他支持。

不再仅仅关注到课堂的那短短的一瞬间,而是同时看到孩子们课堂以外的学习,经验体验,还有成长,从“培养完整的人”的角度去思考孩子的学习在哪里,孩子的课程又该何去何从。

写到这里,我又想起了于漪老师的那句话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真是让人受用无穷、催人奋进。

 

版权所有    上海市奉贤区育秀幼儿园沪公网安备 31012002004305 号

地址:上海市奉贤区南奉公路9325弄118号    电话:021-57195275    传真:021-371125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