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如何做好小班幼儿入园前的充分准备
——帮助宝宝顺利渡过“入园过渡期”,解决“分离焦虑”
上幼儿园,对孩子来说意味着平生第一次体验“分离”。孩子从家庭走向“社会”,出现的问题是非常正常的。人生“三件事”,自我发展、家庭共处、社会适应。来到幼儿园是人第一次“踏上社会”。
对大部分孩子来说与亲人分离,内心是焦虑的、彷徨的、胆怯的。对家长来说同样担心、焦虑。所以家园合力及时化解幼儿的分离焦虑情绪,有助于缩短新入园孩子的入园适应期,促进幼儿与周围环境和人产生积极的互动,使幼儿能尽早融入到幼儿园集体中。
孩子所表现的“分离焦虑”其实是一种心理问题,也是小班新生幼儿显著的年龄特点,孩子对亲人从躯体依恋到心理的依恋。
下面,我们首先来分析一下入园焦虑的原因:
(一)入园焦虑之原因分析:
1、教养方式上的偏差。
平时家长对孩子过分溺爱、放任,甚至默许他们的不良行为,对孩子无条件地满足和妥协。孩子大哭大闹→父母屈服让步,屡试不爽之后,孩子就会形成一种“折腾父母”的行为模式,并愈演愈烈。孩子任性、乱发脾气,往往是父母的“好脾气”造成的。
2、入园后心理的落差。
心理环境的失衡。新入园的幼儿正处于心理上的依赖期,他们对熟悉的环境、人物有强烈的依恋感,进入幼儿园这一陌生的环境后,往往产生依恋感受挫,变得紧张、恐惧,担心自己被忽视,需求得不到满足,不可能成为教师或同伴关注的中心,因而心理失去了平衡。
心理态度上的失衡。幼儿园的日常生活制度、集体活动的规则和所传授的社会规范意识与孩子在家庭中的特殊地位、待遇、形成的意识有很大的差别。而这些变化,给他们带来了压力和不安,使他们感到焦虑。
心理水平上的失衡。许多家长对独生子女溺爱无度,而幼儿教师又“严格要求”,这常常超出了孩子的承受力,致使孩子形成既自尊又自卑的个性特点。
3、家长焦虑的影响。
家长对孩子的情绪和适应的影响是很大的。在陌生的环境中,孩子对环境的判断更多的是参考父母的反应。这种现象在儿童心理学中,被称为“社会性参照”反应。父母与孩子分离时难舍难离的目光、对孩子过分迁就的表现、对老师反复叮嘱的语言,通过微妙的亲子互动传递给了孩子:上幼儿园是非同小可的,是令人担忧的。所以家长和孩子的分离焦虑和对陌生环境的不适应互相强化,导致情况更严重。
(二)入园焦虑的表现
★行为表现:
1、哭闹现象:开学了,孩子在里面哭,家长在外面偷偷抹眼泪,“伤别离”的场面在许多小班的教室里上演。看到孩子一边大哭特哭,一边抱着妈妈不肯松手,老师好不容易从家长的怀里抱过孩子,看到孩子哭,有很多家长不忍心,便躲在门外边偷偷观察孩子,孩子发现后,哭得更加厉害了。
2、较极端表现:自我封闭和攻击性行为。
当孩子入园后,由于一些心理上的落差,孩子往往会自闭,不爱讲话,有时也会有攻击性的行为,孩子就试图通过异常的语言和行为来引起教师和同伴的注意,进而获得心理上的平衡。
●我们的建议: 孩子体验长大,家长学习放手
1、做好铺垫,缓冲“应激”;做足文章,引发兴趣。
孩子在入园时哭闹,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孩子不明白为什么家长要把自己丢在幼儿园里。家长在将孩子送入幼儿园前,最好向孩子说明,“爸爸妈妈要上班,你长大了,要到幼儿园学本领。并不是‘丢下’你,不要你了。”可以说说幼儿园的有趣的活动。
2、跟孩子道别,越简洁越好。
“孩子出现‘分离焦虑’哭闹时,家长送孩子到幼儿园后应及时离开,不宜逗留时间太长。“孩子迟早都要离开父母,投入到集体生活中。”入园衔接阶段既是孩子们的适应期,也是家长们的适应期。但一些家长看着孩子哭得撕心裂肺,自己就先软下心来,开始向孩子妥协。有家长实在担心自己的孩子不能适应幼儿园的生活,便停送幼儿园,是不提倡的。家长过于宠爱和担忧,会使孩子产生更大的依赖。家长对孩子狠下心放手,是对幼儿园最好的配合。道别时,跟孩子说清楚你来接他的时间。
3、让孩子带一样自己喜欢的玩具来园。
能安抚孩子,趣味吸引和注意转移。
★生理方面:
——入园后孩子很可能会生病:希望家长正确的对待。
孩子进入到新的环境,生活节奏、饮食等都会发生变化,造成抵抗力下降,容易生病。再加上幼儿园小朋友比较密集,容易交叉感染。
1、身体健康问题(体质——敏感体质要先说明、家庭生活习惯、不适应集体)
●建议:
(1)经常与老师、保健老师沟通(吃药手续)
(2)加强生活护理,改变不当的生活、作息习惯(每天午睡保证)
(3)成人的情绪暗示:保持愉快、不断鼓励
2、饮食如厕问题
——入园后孩子的饮食不习惯:自己不会吃饭、挑食、不良的饮食习惯等等,也会形成孩子的焦虑心理。
●建议:
(1)多食用一些清凉食物;多喝水、多吃水果。
(2)逐步改善挑食、偏食,少食多餐;(有忌食说明)。
(3)学习自己使用杯子、小勺吃饭;个别戒奶嘴、奶瓶。
(4)培养初步自理能力:学习自己洗手、学脱裤子、穿鞋子等。
(5)穿干净舒适轻便的服装、鞋子;备换洗衣裤;带干净手帕。
(三)给每一个家庭的一些策略:
1、孩子入园家长不可以说的话
新生入园时,孩子适应慢,“分离焦虑期”长,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家长没有正确引导。以下的这些话,在送孩子入园时,就不应说。
如,在孩子上幼儿园前,这样说:
“你那么牛,下个月送你到幼儿园去让老师管管。”
“你再不听话,就把你送到幼儿园去,让老师把你关起来。”
“唉,等你上了幼儿园,就知道爸爸妈妈有多好了。”
又如,在从幼儿园把孩子接回家后,这样问:
“今天在幼儿园哭鼻子了吗?”
“今天,老师有没有骂你呀?”
“老师对你好不好呀?
“在幼儿园里有没有其他小朋友欺负你?有没有打你啊?”
2、适时适宜进行家园联系、沟通
让老师了解孩子的个性,有的放矢地关心孩子,使孩子逐渐与幼儿园老师建立感情。绝对不能当着孩子的面说幼儿园老师的坏话,更不能以“不听话就要送幼儿园”来吓唬孩子。家长应尽可能的建立积极的“亲师关系”——加强与教师的信息联系和感情交流。
除了这些:我们家长还要一下方面做些准备:
物质准备:
*每天带一块干净手帕;
*备换洗衣裤;
*穿干净舒适轻便的服装、鞋子;
*带些幼儿熟悉的、喜欢的物品来园等。
能力培养:
*学习自己吃饭(倒茶、喝茶)
*自己穿脱衣物、鞋子
*自己整理玩具
安全保障:
*有序接送(必须凭接送卡入园,主动文明排队)
*检查口袋(尖锐、锋利物、过小玩具等)
*不戴饰品(项链、手链、挂件等,)
*不留指甲(每周至少剪一次)
总之,我们家长要做到物质保障、心理支持、加强交流、并持之以恒。相信我们的孩子也很快适应幼儿园的集体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