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懂孩子读懂孩子——我和于漪老师的故事
发布日期:2020-05-20 13:40:14   作者:育秀幼儿园   

育秀幼儿园 蒋杨莉

于漪,上海市杨浦高级中学名誉校长,语文特级教师,曾任全国语言学会理事、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副会长。她长期躬耕于中学语文教学事业,坚持教文育人,推动“人文性”写入全国《语文课程标准》。主张教育思想和教学实践同步创新,撰写数百万字教育著述,许多重要观点被教育部门采纳,为推动全国基础教育改革发展作出突出贡献。荣获“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先进工作者”“改革先锋”等称号。被授予“人民教育家”国家荣誉称号。

在这次表彰中,于漪老师是基础教育领域唯一的获奖者,她值得我们骄傲。而她的每个故事,也值得我们去学习。

其中有一个故事让我特别有感触。

那就是于漪老师有个看法:一个班教好一二十个学生是不稀奇的,要教好每一个学生,那是千难万难的。当好老师,要有能力走进学生的生活世界和心灵世界。其实我觉得教师就是要有看懂孩子、读懂孩子的能力。

比如说她为了了解当下的学生的心理。她研究了周杰伦和“还珠格格”。为什么?因为一个“还珠格格”就把初中女生全部打倒了,周杰伦起码打倒了百分之八十的高中女孩子。于是,于漪把周杰伦的磁带买回去听,还和学生们讨论。于漪对学生们说,她喜欢韩红的《青藏高原》,歌曲激昂高亢。可学生们说,“不好,太露了”;于漪也听腾格尔的《天堂》,喜欢歌曲唱出的浓浓乡情,可学生们也不同意她。“周杰伦好在什么地方啊?”于漪去请教她的学生,结果孩子们告诉她:“周杰伦的歌就是学不像,好就好在学不像。”“我怎么也没有想到这个,我们想的和学生想的距离有多大啊!”

在这个故事中于漪老师是站在学生的角度去体验和感受,她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是平等、亲近的。所以孩子们没有在老师面前掩藏自己的思想,而老师也没有将自己的观点强加于学生,而是通过互动更加理解孩子们与自己思考的差异,从而更加读懂学生的心理。

这也让我想到了陶行知先生曾这样说过:“我们要知道儿童的能力需要,必须走进儿童的队伍里去体验而后才能为孩子除苦造福。”这就是说我们要关爱每一个孩子,当我们面对他们的时候要怀着一颗童心去看懂他们,这样才能创造更好的教育。

就像遇到过这样一个孩子,他叫明明!他是中班转到我们班的。刚来的时候,我发现他在班级里从不说话,班级中的任何活动都不参加,连早操也是一动不动。哪怕是老师小朋友主动和他搭话,他也就是看着你不说话!教过他的老师也向我们介绍小班的时候很难走进这孩子的心里,基本无法沟通。于是我就向她妈妈了解,妈妈说介绍说:他小班整整一年的时间都是这样的,但在小时候这孩子也是很愿意说话的!

心理学上有这样一句话:心理决定行为,行为是心理的表现。所我想明明的不说话很可能是他内心胆怯、不自信的表现。

为了弄清楚是不是这样,我就对他的家庭生活也进行了进一步的了解。原来明明是个二胎宝宝,他有一个上小学三年级的哥哥,父母从福建来到奉贤的,现在正在创业开一家广告公司!所以平时很忙,难得有点休息时间呢,就会去辅导他哥哥做作业。有时候他要和爸爸妈妈说说话,爸爸妈妈总会嫌他烦,让他自己玩。妈妈也发现,慢慢地明明就开始不大说话了。

在经过了这些了解之后,我更加确定明明的不开口是他因为想被认同被关爱的心理需求没有被满足,然后对自己有了一种自我怀疑,总觉得自己不够好,变得不太自信。

找到原因,我就在平时不断的欣赏他鼓励他,帮助他重建自信。渐渐的,明明愿意和我们亲近了,还有愿意和小朋友们聊天了,最后变成了我们班的“小唠叨”。

“不说话”到“小唠叨”的转变,让我真的认识到我们不仅要看见孩子,更要看懂孩子,要多思考孩子问题背后的原因,站在他们的角度去认同和鼓励他们。这样我们的教育才能更好的推动孩子的发展。就像德国哲学思贝尔斯曾说“真正的教育是用一棵树去摇动另一棵树,用一朵云去推动另一朵云,用一个灵魂去唤醒另一个灵魂。”

也真的感谢 于漪老师,因为是她的教学故事让我的教育行为发生着改变。

版权所有    上海市奉贤区育秀幼儿园沪公网安备 31012002004305 号

地址:上海市奉贤区南奉公路9325弄118号    电话:021-57195275    传真:021-371125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