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成长
育秀幼儿园 黄怡娜
转眼踏入幼教岗位第三年了,从受教者转换成了授教者。记得初为人师的时候,我对孩子们的课堂十分陌生,感到无从下手,不懂的太多,但是我想懂得更多,在这三年的科研讨论中,每次的一课三研我都会认真积极的参与讨论。以下就是我在课研讨中的收获。
一、如何解读幼儿
在每次教研课结束,研讨的时候,我们都会先说说幼儿的行为,然后对这些行为进行分析,最后提出整改意见。在一次次的研讨中,我感觉到要解读幼儿必须先学会观察幼儿。实施教育,观察先行,教师应该通过有目的、有步骤、有计划的观察,获得大量具体、真实的信息,理解和评价幼儿的发展。
比如在这次的《参观动物园》的教研课中,发现孩子在两两合作设计路线时,一上去就拿笔画,画的路线不是很明确,用的时间也较长,经过讨论认为孩子的这些行为是因为1、教师的要求不够清晰简洁。2、教具的准备不够恰当,可以让孩子在必须要经过的场馆上贴个五角星。
在幼儿交流自己设计的路线时,由幼儿边介绍教师边画的方式,发现幼儿经常一会抬头看大屏幕一会看自己的路线,表达不清楚。底下的幼儿拿着自己的设计路线看,没有听前面幼儿的介绍。对于这个行为,我们总结到是因为1、幼儿面对大屏幕干扰到他的表达。2、听得幼儿手上有自己的路线影响到他们的倾听。通过这一次次的观察幼儿,解读幼儿,最后设计出了最适合幼儿的备课活动。对观察结果的分析是教师开展新的教育活动和因材施教的重要依据,因此,要求做到客观、有效。
二、如何回应幼儿
一个成功、优质的教学活动不仅需要适切的目标、优秀的设计,更需要教师全面、机智的回应。教师应该正确判断幼儿思维过程中的认知水平,把握他们的所思所想,及时有效地回应幼儿活动过程中的生成性问题。通过一课三研的讨论学习,我深刻感受到活动前多做功课,为有效回应做好准备的重要性。俗话说:要给孩子一碗水,教师必须要有一桶水。如果教师自身经验缺乏,那她只能重复幼儿的经验,或者让幼儿获得的经验也是零碎的,回应是无效的。所以说,在活动开展之前,为幼儿准备材料的同时,教师对活动内容中有关的知识点和相关经验也要做到心中有数。只有这样,才能对于孩子突发生成的问题进行及时有效地回应。在备课的时候,充分的预设也是很重要的,预设越充分,现场的回应就越自如。在课堂教学中,回应的方式也要多样。比如在《参观动物园》中,我们有追问、有肯定、有小结、有表扬、有反问等。
在经后的教学活动中,我要学习的就是如何去观察孩子,捕捉孩子的每个细节,分析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在课堂上,回应的方式多样,让幼儿更积极的参与进我们的课堂教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