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中学 做中成长
育秀幼儿园: 朱莹
不管你承认与否,今天的世界,确实到不懂科学就无法生存的地步。《纲要》中科学领域的目标与价值取向的提出,使我深深的感到承担教育重担的我们不能再像过去那样对孩子进行科学教育,而如何更好的使孩子学习科学,与科学一起成长,在近段时间《谁多谁少》的科学探索活动中,我们找出了许多的不足、困惑及策略和方法,进一步明白了科学教育的价值趋向,更注重探究过程和教师的指导策略。
一、重支持
给孩子真正的自由,建立真正的主动是幼儿增强探索能力的前提。在我们这次的教研活动中,老师的语言引导让孩子走在前面,老师退在后面,从始至终都是引导孩子用我觉得、我认为,我猜等语句发表自己的看法,自己的实验方法、实验结果。不管正确与否,老师都没有给予直接的回答,让孩子们保持探索的热情,与幼儿建立平等的对话关系,创设一个尊重和支持的环境。
二、重猜测
在活动中,孩子们运用自己已有的经验进行假设猜想,为了让孩子记住自己的猜想,老师设计了记录表,将孩子们的猜想记录下来,同时这个方法能让幼儿了解别人的方法。孩子们带着自己的猜测去观察验证,在操作中孩子们都非常有兴趣,专注的投入到自己的实验中,支持幼儿的想法,鼓幼儿大胆猜想。
三、重实验
为了孩子们能自主选择材料进行操作,每次活动老师都准备了很多的材料,如有刻度的量杯、饮料瓶、一次性杯子等。且随时根据幼儿的兴趣和需要不断调整、扩展和增加材料。因此孩子们在一次次的操作中想到了多种方法来比较水的多少,并运用这些方法验证了自己刚开始的猜测是否正确,鼓励幼儿自己选择方法动手解决问题。
四、重冲突
幼儿在解决问题时,首先想到的就是运用已有的经验来做出判断,但生活中没有经过实验验证的猜测与实验结果往往是不同的。老师为了让孩子了解只有动手操作实验了,得出的结果才是正确,靠猜不一定是对的。因此在第二次操作的环节中,老师有意识的提供了三种不同形状、不同高低的瓶子,让孩子们来判断哪个瓶子中的水最多。大家在操作前都会不由自主的猜测最高的瓶子中的水最多,提供给幼儿与原有经验相矛盾的现象。但经过实验的验证,结果并不是这样的。让孩子们深刻了解了光靠眼睛看得出的结果不一定是对的,一定要动手试过了才知道结果是什么,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